《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第二章-稻草人的由来
本章其实真的很符合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开始书中讲到人们一个“贴标签”的行为。人们会不知不觉的给一个人贴上标贴,比如不认识的工作人员,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上贴标签?
我经常和周围朋友开玩笑说,懒是推动我们今天便利生活的源泉。而“贴标签”其实也是一个人们一个偷懒的行为。胖的人心胸狭窄,瘦的人工余心计,上海人华而不实,北京人趾高气扬(网上地域黑中常见的言论,这不是标签,更多是恶意的栽赃)。当我们给一个个接触的人打上一个标记之后,将事情简单化,然后根据自己的假设。我们可以很快从以往的经验中取舍自己的行为,然后根据“标签”自身发生的微妙变化,加减一些新的属性,根据这些属性继续调整自己,于是我们终于可以简单的进行交往行事了。所以,贴标签其实是有功用的,可以降低我们行为的成本。
但是,贴标签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好朋友经历了一些事情,一个交往多年的朋友做了一件让她感到意外,并且伤害到她的事情。我在和她不断的交流中,也得出了一些的感悟。我们在和朋友的交往中,如果一个标签贴的成功,并且始终没有改变,它会不断的加深我们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人的标签会在我们心中越来越深,如果这时候他做了一件完全不符合你这个“标签”的事情,从而彻底打破自己以往的印象,对于一些感性的人来说,真是一件崩溃的事情。因为它完全打破了你以往认知人的准则。最后你将撕下自己多年认知的标签,而打上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标签,对于心理上的打击,不是亲身经历是感受不到的。这种感觉,更像是 “背叛“。
另外一个典型就是由于摘标签过于麻烦,所以人们不会轻易改变对一个人的印象。比如当我初次在交往中因为一件小事给人打上“爱占便宜”的标签,我与他之后的交往都会有这方面的考虑。虽然事实上他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又如何呢,我并没有因为这个标签吃亏呀,我为什么要改变呢。人们总会成长与改变,切勿因为一次事件而固执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互联网人,你须记住,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降低成本,真的是人们许多行为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啊。
由点及面,由人到社会。贴标签是降低个人成本的行为,那么制度则更像是降低人们在社会生活成本的代表。制度可能是一种局限行为的束缚,但是也是人们利用的一种资产。
在一些带部队的纪录片中,更讲究强调“带兵带心”,而不是“带兵带行”。源于人们只有从心底里认可一样东西之后,才会不自觉的去遵守它。许多规章制度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遵守一项制度成本,那么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成本也会降低很多。
如果在道路上只有一个人,那么我们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但是当有各种不同性格,年龄,性别的人处在同一环境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公共的行为,时日一久,大家基本遵守这种行为时,一个为众人支持和运用的小制度就诞生了。当团队里面的人越来越多,接触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自然而然的需要更多的规章制度。不过制度的关键还是依赖于人,人们首先要相信这个制度,才能遵守和执行。书中有一个故事很典型,美国加州一个市政府将土地低价卖给了一个财团,用于创造就业机会和拉升当地消费行为,获得更多的营业税和财收税。但是如果这个新闻出现在中国,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与财团的狼狈为奸,而不是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信任的问题,也是后面几篇文章中阐述的“社会成本“。社会成本高带来的良性经济循环将会远远甩开反向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