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站在巨人的肩膀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第十六章-站在巨人的肩膀

这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了,看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两个问题,1.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你是否有培养出抽象思考的能力,面对社会的各种现象,是否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依然人云亦云。2.站在了巨人肩膀上,你是否理解了经济学的思维呢。

第一章节对于人性的分析即生活经济学,让我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很多不知不觉的习惯其实就是经济学思维的影响,理性与自利的人性,懒惰的天性,信任的价值都是生活中的经济哲学。

第二章的社会经济学则解释了许多社会想象的产生,冷漠的围观者,无情的竞争,残忍的管制都可以由经济学的成本分析。幸运的是,我还相信这中国会变得原来越好,而不是我再网上看到各种黑暗的地方。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解释了许多国家政策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普通人在这些政策之下受到的影响。无奈的是,虽然我明白了这些政策的最终方向,可是却无法改变自己在大潮下的走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第四章的法律经济学有时候看得我心惊胆战,世界上是否存在真正的公平与正义,你所看到的真的对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吗?面对真正的选择,跳出自己所在的层面,站在更多更高的角度,也许会发现更多之前没有考虑到的,然后做出的取舍,才显得更加的“公平与正义”。

纵览全书,又人及社会及政治及法律,经济学有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细细解析其所影响的各个层面。归纳出最后4点。

1. 人是理性的,自私的。

人们是会思索判断的生物,大多数行为总是为了增添自己(或者自己周围人的福祉)。引申出来的许多懒惰的特性也是由此而来。

2. 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

正是因为行为都是基于理性和自私,所以近年来出现许多冷漠的社会现象(冷眼围观,碰瓷,污蔑)。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背后条件的支持————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

3. 好的价值要出现,是有条件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好的环境,事业上有好的发展,可是这必须你做出一些努力,父母朋友间的互动,自身努力获得好的经济等等。个人小的价值尚且需要这些努力,更大的价值当然需要更困难的条件来支持。所以说,好的价值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4. 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衬托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生活中许多隐含经济学的经验和原则,都是你所在相对环境形成的。如果环境发生改变,则你自己原先所认定的原则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你要学会拥抱变化)。因此事物的意义,是相对于环境里的各种主管条件,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观点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不断的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