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道之行也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第七章-大道之行也

小时候读书有一篇文言文《礼记·礼运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寓意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本章也是着重从这个角度出发,讲述了一个大同社会大道的关键点—社会资本论。

作者开篇介绍了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分析,也许最后结果大同小异,但是分析维度却千差万别。紧接着通过著名的纽约凶杀案案例,引出核心大问题—在长达二三十分钟的凶杀案里,为什么没有人出手提供帮助。(美国这个案例只是人们不出手帮助,就像今天中国也是这样;但是中国还有一个更恶劣的情况是,人们出手帮助,反而还被诬陷)

其实在现在社会里,因为成本的限制,戴警徽的警察有限,不能及时的出来制止罪恶发生,因此对于法律和善良风俗的维系,主要还是依靠每一个普通大众。但是因为人带有”理性”和”自利“的特征,在做一件事情前总会考虑自己要付出的成本,所以大家便会倾向于置之不理。但假如人们在大到犯罪发生,小到人们乱丢瓜果皮屑时愿意挺身而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事后,能够获得别人的肯定甚至奖励。那么见义勇为的行为也会容易发生。而在大环境的见义勇为和挺身而出下,人们去做相应的事情也更加容易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去制止一个人乱丢纸屑,遭到人们的白眼,同伴的吐槽。

上一种方法更倾向于从正面肯定,还有一种情况是文中所说的从反面压制。要维护公共秩序,必须要有两种制裁,第一种制裁:针对违反公序良俗人的制裁;第二种制裁,是在第一种制裁失效时,对于没有应责维系公序良俗人的制裁,因为社会的每个人都是没有带警徽的警察。

所谓的大家就是由一个个”你“和”我“组成。如果你不会见义勇为,自然大家也不会见义勇为。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那么假如人人都愿意去挺身而出,那么结果自然相反。

而所谓的社会资本论就是社会良性循环下的产物。在一个大城市里,因为犯罪现象屡禁不绝,时而飞来横祸;哪怕是同一栋公寓,因为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街坊领居彼此都不认识,那么大家对彼此都不放心,我相信每一对年轻的夫妇都不敢让幼龄子女随意出去玩耍。但是如果在一个乡亲氛围浓厚的村庄,街坊领居彼此都认识,自然不用担心小孩被拐的事情发生。而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人们彼此信任而产生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个人对环境的熟悉或心理上的安全感,也可能是一种对别人,对规章制度的信任。在一个社会资本充裕的环境里,人们一方面享受社会资本,一方面维护社会资本。相反在一个社会资本较少的环境下,没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人们自然也不愿意去付出和投入,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社会资本。(写到这,我不禁发现,最近几章都有强调一个良心循环和恶心循环的差距,不管是第4章的经济循环呢还是这一章的信任循环,良性循环会降恶性循环的差距越拉越大)。

最后讲了充沛的社会资本的由来,列举了3点。1人少2环境小3重复交往。重中之重的是第3点重复交往。